Saturday, January 10, 2009

驼鹿,麋鹿,驯鹿

好吧,我承认,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,知道今天才彻底查清楚。

之前因为准备要来瑞典,了解到北欧有种鹿叫moose,也叫elk,体型很大,是瑞典的特色之一,旅游纪念品里经常有它的身影出现。至于它的中文名一直没有搞清。一月初去了一趟kiruna,听当地的萨米人说他们经常驯养和捕杀reindeer,也在营地旁看到了三只reindeer,于是又开始想这种鹿的中文名叫什么呢?今天总算把这个疑问通过wikipedia搞清楚了。

1. Moose/Elk 驼鹿



在北美叫moose,在欧洲叫elk,在中国叫驼鹿(堪达罕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)。驼鹿的名称取意于其肩高于臀,与骆驼相似。它是现存鹿种中最大的。

驼鹿一般出没于北半球温带至亚北极气候的针叶林及混交林。在中国,它们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。

雄性驼鹿


雌性驼鹿


注意,只有雄性驼鹿才会有鹿角。雄性驼鹿的鹿角是从头颅骨中线两侧向横伸出的圆柱梁,在很短的距离后分叉成耙子状。角的底叉平向,可以是简单的直叉,或是分支成两或三叉。驼鹿中最大的是阿拉斯加驼鹿,站立时高2米,鹿角阔1.8米。雄性驼鹿在交配季节后会掉下鹿角,以保存能量过冬。新的鹿角会于春天再长出来,约需3-5个月才能完全长成,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动物器官。雄性驼鹿若被阉割,不论是因意外或化学方式,它会快速的舍弃现有的鹿角,并长出一对不同形状及终身不会脱落的鹿角。成年驼鹿平均肩高1.5-1.8米。雄性重380-535公斤,而雌性则重270-360公斤。驼鹿下颚会有一块松弛的肉下垂,叫做dewlap,算是特征之一吧。




很少敌人可以危害完全成长的驼鹿,但狼群的出现仍可能会造成危险,尤其是对雌性及幼鹿。驼鹿在很多国家都是打猎的对象。驼鹿肉的味道像娇嫩的牛肉,但更有味道,有时则像小牛肉。驼鹿肉与红肉比较有相似的蛋白质水平,低脂肪,而脂肪都是多元不饱和脂肪。

想知道驼鹿能有多大吗?看看这张雌性驼鹿吧!想像一直雄性驼鹿,更高达一下,加上角,哦,天哪!难怪很少敌人可以危害完全成长的驼鹿!



欧洲的岩石雕刻及石洞壁画显示,驼鹿在石器时代已经被猎杀。在斯堪的纳维亚北部,亦曾发现用作捕鹿的陷阱。这些陷阱最大达4米长及7米阔,深2米,以树枝及树叶遮盖伪装。两侧徙斜及用木板围封,避免驼鹿从中逃走。陷阱一般都是很大量的,横跨驼鹿出没地方超过几公里,另外亦有木围栏来引驼鹿中伏。

在驼鹿出没的地方会有驼鹿的警告牌,以提醒避免碰撞驼鹿。在瑞典、挪威及芬兰的警告牌是呈三角形的,很多纪念品都会以此为图案。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汽车测试中就有一项麋鹿测试(?)。这项目是要测试汽车在高速下作出S转向的性能,是为了要避开与驼鹿时仍能控制汽车。

瑞典的驼鹿警告牌



2. Père David's Deer 麋鹿



就是俗称的四不象(头脸像马、角像鹿、蹄像牛、尾像驴)。

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,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,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,体长达两米,重300千克,在10000年-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,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,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。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,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,元朝时,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。在自然界已经灭绝。到19世纪时,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,约200-300头。1866年,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命拉丁种名,各国公使用贿赂、偷盗等手段,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。1894年永定河泛滥,冲毁皇家猎苑围墙,残存的麋鹿逃出,被饥民和八国联军猎杀,从此在中国消失。不过,在2009年1月8日,一队科学考察团于洞庭湖发现27头糜鹿,是全球首位发现有野生麋鹿的足迹。

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、安特卫普、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,放养到乌邦寺庄园,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,为了防止其灭绝,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。



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,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,使麋鹿回归家乡。1985年提供22只,放养到原皇家猎苑,北京大兴区南海子,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。1986年又提供39只,在江苏省沿海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,并成立自然保护区。1987年又提供18只。
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,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,从大丰迁来64只。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。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。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。

3. Reindeer/Caribou 驯鹿



对啦对啊,就是圣诞老人的座驾!又称角鹿。(Caribou大概就是野生的reindeer?)

雌雄的驯鹿皆有角,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,主要分布于寒带气候,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。在中国,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。雌性驯鹿重60-170公斤,长162-205厘米,雄性则要大得多,重100-318公斤,长180-214厘米,肩高80-150厘米。北欧成年雄性驯鹿十二月落角,幼年雄性驯鹿早春落角,雌性驯鹿夏天落角。家养驯鹿比起野生驯鹿更重,腿更短。雄性驯鹿的角是现存鹿种中仅次于驼鹿的第二大鹿角,可达100厘米宽,135厘米高。

驯鹿以苔藓地衣为主食,也吃柳树叶,桦树叶,莎草等。九月至十一月初时雄性驯鹿的交配期,他们会用鹿角相互争斗,夺取雌性的交配权,最强的雄鹿能有15-20名雌性交配对象,在此期间,雄驯鹿不会进食,完全靠消耗身体储蓄,因此会瘦的很快。第二年五六月间小鹿就会出生。

驯鹿是陆生哺乳动物中迁徙距离最长的。野生北美驯鹿可以达到80公里/小时的速度,每年可以行进5000公里,迁徙一般是群体行为,数量可达数千。驯鹿可以轻松而敏捷的游泳。在迁徙过程中驯鹿的重量和数量会大幅降低。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会猎食驯鹿。而很多北极圈内的少数民族以驯鹿为主要蓄养对象,比如萨米人Sami,涅涅兹人Nenets和因纽特人Inuit等。这种驯养也已历时数百年。

资料来源主要为Wikipedia以及Google Images.